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自古以农业立国,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生动的农谚形式,世世代代,口头相传,有些农谚至今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
“高粱稀,谷子稠,玉米地里卧下牛”,是华北地区比较流行的一句农谚。它提出了怎样掌握不同庄稼的种植密度的一个原则,但是又反映了在小家经济时代受到限制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我们今天来重这句农谚,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
高粱、玉米、秆高叶大,需肥量大,如果种得密了,往往由于养分、水分供应不足,植株生长瘦弱,穗子很小,不结穗的空秆(主要是玉米)增多;在肥水充足的情况下,又容易加重田间郁闭,引起徒长倒伏,也会影响正常的抽穗结实。所以,种植这一类庄稼,要种得稀一些。谷子植株比高粱、玉米要矮小得多,而且吸肥和耐旱的能力非常强,即使肥水不太充足,密植的增产效果也很显著;再加上谷子如果种得太稀,会减低植株之间的互相依靠作用,容易发生倒伏。所以,种植谷子,要种得密一些。
但是,解放以来,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栽培技术很快提高,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地以验一致证明: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是保证各种庄稼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像玉米这样的高秆庄稼,果穗又着生在植株中部,容易受到遮阴而影响穗部发育,固然不适宜种得太密。但是据试验结果,在一般生产条件下,植株高大的春玉米,行距以二尺左右,株距在一尺五左右,每亩约株左右,对稳定增产比较有利。
这样看来,“玉米地里卧下牛”的种植方法,密度显然是太低了。高粱植株虽比玉米还高,但是叶片不如玉米好,应该种得比玉米更密一些。至于谷子,过去虽然也讲密植,但是每亩株数大都在0株以下,实际上还是比较稀的。从华北名地经验来看,按照品种分蘖力的强弱和土壤肥力的不同,谷子的种植密度,以保持在每亩0到株左右比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