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二十四节气养生?春分
年3月20日,农历辛丑年节气春分。
春分节气后,天地卦象为雷天大壮,农历二月少阳之气渐壮,阳气已升至腰骶腹部,若被寒湿所滞,困于小腹则会出现湿热下注,如诱发盆腔炎、阑尾炎、痔疮等,困于中焦脾胃则食欲不振,口气呕恶。加之今年辛丑年大运水少湿多,日常肾虚湿热体质人群,容易出现腰骶酸困,小腹下坠,心烦失眠等病证。养生食材需要健脾清利湿热之品,如芡实、薏苡仁、红小豆等。
时令关键:风湿相搏,湿热下注预防病证:盆腔炎症,腰骶酸痛春分经典本草:草豆蔻春分常用食材:薏苡仁
农历二月正是豆蔻开花的时节,草豆蔻的花娇羞娉婷,古人常用二月豆蔻来形容十三四岁少女。而成熟的果实草豆蔻则有很强的去腥除异味、辛香开胃的作用,并且草豆蔻可以温脾胃散寒湿,具有燥湿行气,温中止吐的功效,常用作煲汤调味的香料。煲汤时加入0.5-1克草豆蔻不仅可以提味赠香,还可以预防肠胃感冒。薏苡仁俗称薏米仁,是家庭常用的健脾祛湿煮粥食材,同时薏苡仁还有清利湿热,排脓解*的功效,辛丑年春分后,湿热体质人群容易出现湿热下注、小腹坠胀等症状,预防下焦湿热致病,如突发痔疮、盆腔炎、阑尾炎等病证,推荐三豆薏米二草汤:*豆50克,红小豆50克,绿豆50克,薏米仁50克,败酱草30克,甘草30克,将三豆、薏米仁及败酱草等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将三豆和薏米仁煮烂后喝汤,三豆和薏米仁搭配解*排脓的败酱草(苦苦菜)、甘草,共奏健脾利湿排脓之功效。
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
年3月5日,农历辛丑年节气惊蛰。
惊蛰前一周北方天气处于寒湿多雾天气;农历辛丑年大运水运不及,在*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讲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加之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总体来讲辛丑年是六十甲子年中寒湿气偏重的一年,“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日常湿气偏重的人群会感觉到四肢关节的沉重不适,在情绪上会诱发沉重艰难的感受。
时令关键:寒湿偏重,土湿肝郁
预防病证:身体沉重,情绪波动
惊蛰后肝木需要舒展,日常可以多补充绿色的芽菜,比如荠菜,菠菜,茴香等舒肝食材;另外一方面注意健脾化湿,特别是化解肝胆脾胃的湿热。
惊蛰经典本草:茵陈
惊蛰养生本草:土茯苓
茵陈又名白蒿,乃青蒿之嫩苗;民间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茵陈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禀初春少阳之气生长,发陈致新,清利湿热,利胆退*。《神农本草经》谓茵陈善治*疸,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用茵陈治疗湿热*疸。
凉拌茵陈:茵陈蒿嫩茎叶克,白糖、麻油、味精、精盐各适量;将茵陈去杂洗净,入沸水锅中焯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可。该茵陈食材具有利湿退*、祛风明目之功效,还可以调治小便不利、两目昏花等症状。
土茯苓是百合科光叶菝葜的干燥地下茎,多产于南方湿热环境,健脾利湿解*功效比较强大,南方民间喜欢用土茯苓煲汤清利下焦和四肢的湿气。辛丑年春寒湿之气偏重,平时气虚湿困体质人群容易出现腰膝酸软,下肢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状,可以参考用土茯苓搭配*芪进行煲汤食疗保养。*芪具有补气利尿等功效,土茯苓搭配*芪之后能够改善体内湿气过重引发的气虚,水肿,乏力等情况。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由于精力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