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丹丁安顺
“‘大个子李’来到后,帮我们村规划了特色农业种植、红色文化发展路径、特色渔业项目等。他接地气儿、工作扎实,让我们很受益。”梁山县大路口乡王芝茂西刘庄村村民王万平说。
村民口中的“大个子李”名叫李尔斌,任职于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11月到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因他个头高、没架子,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大个子李”。
活用5亩坑塘
进行特色渔业养殖
“驻村一年,我在乡亲们眼里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村里人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你已经有泥土味了’。”李尔斌说。
这份泥土味是太阳底下“晒”出来的。刚驻村时,为了摸清村子里的产业情况、居住情况,李尔斌常常走村入户、巡走街巷、深入田间地头,身上的衣服常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时一天要换好几身衣服。许久不见的朋友,见到都调侃他,“你是不是在海边驻村,咋晒这么黑?”
这泥土味,是“尝”出来的。在走访中,李尔斌发现在村头有5亩闲置坑塘,周围柴草乱堆,坑内杂草遍布,夏天蚊虫成群。“要是把坑塘彻底清理出来,养上鱼,做成生态公园,既能美化环境,也能增加集体收入岂不更好。”抱着这样的想法,李尔斌和村干部带领党员用一周时间将坑塘彻底清理了出来。
“当时脚上、手上、嘴边、身上全都沾上了泥土。村干部开玩笑说,我真正尝到了村里泥土的味道。”随后,李尔斌又协调各方,将坑塘注入活水,形成池塘,投放了鲤鱼、草鱼、鲢鱼等鱼苗余斤。
现在,该鱼塘已承包给村民,进行特色渔业养殖。“我看鱼塘里水质比较好,鱼活蹦乱跳长势很好,就承包过来了。”村民刘恩新在家经营着养猪场,他说,养鱼要比养猪省心多了,“每天散点饵料就行,其余的不用太操心。”坑塘内余斤鱼苗、4年使用权限,刘恩新承包下来共花了元,他满脸堆笑地说,“李书记还帮忙找了鱼类养殖专家随时提供技术支持,怎么看这都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事儿。”
作为农业村,王芝茂西刘庄村种植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利用农业农村局的工作背景,李尔斌主动对接农产品种植类企业,在村头地里种了高标准韭菜1.2亩。“使用企业的种子、种植技术,种出的高品质韭菜能在市场卖到20元/斤。”李尔斌说,目前这块田地的种植,就是用行动向乡亲们证明这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起到带动示范的作用。
李尔斌的好口碑,就是这样通过一件件实事攒起来的。
秋收时,李尔斌走在路上,发现一位老人正在田间一边用手掰玉米,一边拿镰刀割秸秆。上前询问才知道,老人名叫徐爱芝,今年65岁,由于这片地在角落,不适宜机械化收割。李尔斌跃跃欲试准备帮忙。“不用麻烦,您从城里来的,能干这活吗?”“没事,我学一学就能干。”从下午到傍晚,李尔斌劳动了3个小时,直到帮老人全部收获完成。
挖掘本村红色文化
自费元修缮红色遗址
“身上的泥土味,一部分也是双腿‘趟’出来的。”王芝茂西刘庄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年就成立了党小组,并发展了24名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该村通过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军抗战、提供物资、传递情报等方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红色工作,成为革命战士们靠得住、用得上、住得下、安全有保障的抗战堡垒村。为了将这珍贵历史发掘、传承,李尔斌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协助收集各类红色文物,充实王芝茂村抗日战争党史纪念馆、王芝茂村首届党支部成立遗址等纪念馆、山东红嫂贾桂存故居等,并且他还自费元对相关遗址进行了修缮。
“文化是一个村子的根基和灵魂,王芝茂西刘庄村有这样丰厚、珍贵的红色底蕴,让人油然升起要去继承、弘扬的担当和使命。”李尔斌说,为了进一步营造村里的红色氛围,他邀请墙绘艺术家,根据村子里的抗战故事,无偿绘制了《策马扬鞭传捷报》《找八路军》等革命题材墙画,再现了先辈们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故事。
其实,李尔斌心里一直有一个蓝图。
他希望可以通过参观故居(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做革命饭(和面、贴锅饼等)、吃革命饭(武工队套餐、八路军套餐、新时代套餐等)等沉浸式体验方式,将村子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党建活动基地。既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也能以红色旅游为村民带来收入。
李尔斌还开通、更新了“大个李支书”视频号,在抖音、西瓜、快手等新媒体播放,通过视频号引流,指导帮扶村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其它产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并依托大路口乡“黄河农耕直播”平台,带动大路口乡高素质复合型新媒体电商人才培养,增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李尔斌表示,下一步他将继续对自己保持高标准,严要求,主动接受磨炼,以实干笃行的担当,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作为。并将持续改善农村民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