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非洲农民种粮食坦桑尼亚靠中国技术获得 [复制链接]

1#
坦桑尼亚妇女展示用中国技术种植出的玉米。资料图片制图:潘旭涛一张照片上,一群人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跳着热情奔放的舞蹈,脸上绽放着笑容,他们是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瓦辛巴村的村民。7年前,一支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团队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前每英亩玉米通常只能收8袋,现在使用中国技术,能收10到16袋。”瓦辛巴村村民阿达姆说道。这样的收成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院长李小云在他的办公室里,用视频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发生在非洲的生动场景。从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支持和中农发坦桑尼亚分公司的协助下,将中国农业技术和经验带到了坦桑尼亚广阔的田野上。中国的玉米密植增产技术让当地玉米平均增产2至3倍。中国农业大学的团队在坦桑尼亚田间地头一扎根就是7年,他们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从粗放播种到精耕细作在坦桑尼亚,玉米是主要农作物,然而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很低,难以应付温饱。中国农大博士生马俊乐描述了他刚到坦桑尼亚时见到的场景:“那里很多小孩子没有鞋穿,他们光着脚踩着泥坑到河边取水。”许许多多和马俊乐一样的青年人跟随着李小云的步伐,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专家团队打退堂鼓,反而激起了他们大干一场的勇气与决心。最早与李小云团队结缘的是位于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李小云创造性地提出了“平行经验转移”的方法——不需要农药化肥,不用买耕植机械,就是将中国传统耕种经验移植到非洲,精耕细作、合理密植。年,项目正式实施。农业专家们走进田间地头,对当地村民进行株距、行距、点播、精播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耕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粗放播种的耕作模式。对当地村民来说,中国技术简单好操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成本低、易推广。专家团队还在当地举办了玉米增产比赛,产量最佳的村民会得到一辆自行车或者一部手机。伊万·马考(EvanMakau)是一位村长,他率先加入项目,结果农田取得了丰收,这在村民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他骄傲地说,“中国的项目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除了田间地头面对面交流,中国专家团队还为项目工作人员配备了手机并安装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