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产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现遴选出了10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大家逐一介绍。
NO.
07
“十三五”农业十大科技成果
玉米籽粒机收新品种及配套技术体系集成应用
攻克了宜机收品种选育、收获时籽粒破碎率高等技术难题,集成了从病虫害防治到专用联合收获机械的综合解决方案,使我国玉米籽粒机收新品种推广面积从“十二五”末的零星起步,发展到年的多万亩,实现了育种目标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我国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起步较晚,年以前,仅有零星小面积的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研究和试验。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启动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推进了玉米籽粒机收技术快速发展。年,开展了东北玉米机收籽粒品种筛选及产销模式创新项目研究。年,“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直收技术”连续三年作为全国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经过持续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是配“三良”。良种、良技和良机是玉米籽粒机收的三大支柱,是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配套的具体体现。选育了京农科、郑源玉等耐密、抗倒、适应籽粒机械收获的玉米品种32个。科学施肥、化控降高、防控病虫。围绕破碎率低,不跑粮的要求,研发适合玉米籽粒收获的机型。
二是提“三度”。提高种植密度、出苗整齐度和籽粒成熟度是提高玉米产量和的实施玉米籽粒机收主要途径。开展最适种植密度、种植模式和行间距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不断实现增密高产。在增加密度的前提下,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整齐度不断提高,同时对种子质量和播种质量要求更高,玉米田间整齐度不断提高。筛选应用早熟脱水快品种,配套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延长灌浆时间,增加光照和日晒时间,不断提高玉米田间成熟度。
三是降“三率”。降低玉米籽粒含水率、机收破碎率和田间损失率是玉米收获效率和质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品种选育和农艺措施,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明显降低。通过改变收获机械滚筒脱粒元件和凹板结构、降低滚筒转速等措施实现柔性脱水,破碎率进一步降低。根据横轴流和纵轴流两种不同形式和作业条件变化,不断加强机具选型和改进熟化,规范技术参数,降低收获损失率。
“十三五”以来,玉米籽粒机收新品种及配套技术体系在我国的推广总体呈现为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北到南的总趋势。年我国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万亩。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收比果穗机收节约成本15%,降低粮损6%左右,提升品质等级1级以上,亩节本增效元左右,相当于每斤降低成本0.1-0.15元。同时,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有利于培肥地力,减少碳排放,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编辑
孙丽敏责编
康轩山监审
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