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功的育儿必须全家参与哈佛研究说不用 [复制链接]

1#
这周日起了一个大早,应该说是疫情开始后我的第一次早起了,而且还特地提前和先生打好招呼,自己定了闹钟。就是为了观看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后文简称“中福会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家庭互动成长计划的直播。看完直播非常有收获,想着也许你们不一定看了,就第一时间整理一下我的观看心得,分享给你们。1至少一个人“高质量陪伴”,这句话已经被说烂了。但就像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说的,大J,你说了那么多,没用啊。愿意看你文章的人肯定明白,但我们家队友不看,老人家不学习,我一个人拽全家,太累了。这次直播中,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李钧雷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至少一个人”。长久以来,我们总觉得,“需要一个村才能养好一个娃”,但其实孩子需要的没有那么多,长期的儿童研究发现,至少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父亲的位置就可以隐身,而是可以让我们很多母亲先调整心态。带娃,本身就不容易;而更耗神的就是,尝试改变他人却无果的沮丧。不知道大家记得吗,我经常说,不要尝试去改变家里其他人,而是让自己成为这个家庭最有影响力的那个人。其实这和“至少一个人”概念是不谋而合的。2让“一个人”变成“一股合力”当我们明白了“至少一个人”后,我们内心就会更加踏实,因为我们会坚信,自己现在所学所做,是值得的,我可以成为孩子的“那个人”。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指责和抱怨后,我们其实就有了更多的力量去把家庭形成“合力”。这次直播中,宁夏老师就提到了,在育儿这件事上,提高孩子互动积极性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其他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来源:微博

宁夏是老师

i小宁工作室这句话大家肯定“道理都懂”,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会说,太难了,难得让老公看看娃,老公就在旁边看手机;将孩子交给父母,老人家也不太懂早教,只能给孩子看电视。这就回归到了第一点,首先我们自己把“至少一个人”的位置坐稳,然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家庭小游戏,让每个人都能用舒适的方式结合。于是,宁夏老师在直播的时候分享了几个家庭小游戏,我觉得就很巧妙。第一个,小动物穿越呼啦圈,这是很好地带动父亲参与育儿的方式。首先,操作很简单,爸爸只需要把呼啦圈扔给妈妈,妈妈接住再扔给爸爸。期间,孩子在中间找机会让毛绒娃娃可以穿过呼啦圈。第二个,围裙接球,这是全家可以总动员。大家都穿上围裙,找一些家里的球,你扔给我,我用围裙接住;我扔给你,你用围裙接住。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两个游戏什么感觉?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家都很开心。育儿这条路上,我们每个家庭成员进步的节奏就是不同的,而你我这样先行动起来的父母,容易进入“知识的魔咒”。就是说,我们已经学了很多认知科学、脑科学,以至于在和家里人沟通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一无所知的状态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曾经和先生沟通,带娃理念,陪娃理论,他就立马说肚子痛,要上厕所。到后来索性就和我说,你行就你来吧,我反正不懂那么多。后来我的改变是什么?我不和先生说理论,而是想一些像这样的亲子游戏。买一些“老男孩”也会喜欢的玩具,让先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而且可以自得其乐。这样,我把“命令要求”变成了无形的“邀请”。而和孩子的互动和陪伴,最关键的就是情绪的流淌,我们开不开心,享受不享受,这些骗不了人,也是最有感染力的。我很喜欢宁夏老师在直播里提到的,激发家长自我效能感。当家长在陪娃过程中,享受了、感到舒适了,觉得自己做的还可以了,那么主动发起的一方,就可以慢慢放手,这位“被动”的家长,也就会变“主动”。这就是从“一个人”变成“一股合力”的智慧所在。先生和小D互相锻炼的画风是这样的,和我很不同,但也挺不错啊,不是吗???我是小D爸爸|以下是我带娃比妈妈厉害的地方3我们不需要“完美”才能陪伴六年前我有了小D,当时总觉得自己啥都不行,于是看很多育儿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