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自年建立以来,始终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先后育成陕单系列品种等19个,其中国审品种3个。
■多年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的助力下,榆林玉米种植面积从万亩扩大到多万亩,单产水平提高-公斤。
■年通过校企合作,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万的转让费拿到了陕单玉米品种的生产经营权,目前在陕西推广了40-50万亩,近年来累计推广超过万亩,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自年建站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就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先后育成陕单系列品种等19个,其中国审品种3个。”
“-年连续4年在陕西省定边县6亩陕单灌溉春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分别达到、和公斤,实现了连续3年亩产稳定突破1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
“多年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的助力下,榆林玉米种植面积从万亩扩大到多万亩,单产水平提高-公斤”
……
“数”说榆林玉米产业的发展变化,从中不难看出,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成立至今,榆林玉米产业从“品种”到“亩产”再到“种植面积”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之一,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盛夏时节,陕北高原,草木葱茏,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当天,“走出杨凌看示范”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深入了解了在杨凌科技助力下,奋力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的“杨凌实践”。
打好玉米育种“翻身仗”
促进玉米产业创新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铸基石,粮安天下”……寥寥数字足以看出,“种业”始终镇守着农业发展的重要命门。
玉米育种难在选系,重在测配,关键在种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专家薛吉全坦言,抓住了玉米种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种的纲。“现在我们不缺品种,但是缺突破性的品种;不缺种质,但是缺乏突破性原创性的种质。”薛吉全说。
要打好育种这场“翻身仗”,薛吉全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个就是原创性的种质,第二个是育种的关键技术,第三个是突破性的品种。
多年来,薛吉全带领团队在总结分析国内玉米育种历程和国外商业化育种经验基础上,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玉米育种理论成果和育种模式,实施两向分群、两边推,把不可操控的特殊配合力效应稳定和保持在2个杂种优势群内。
他认为,开展多点联合改良和持续的优化升级,需采用强化逆境选择(高密、低氮、干旱)积累群内的加性遗传方差,增加选择响应,重点提高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进行持续性优化与改良。
“我们构建的陕A群、陕B群2个杂种优势群,通过-年2年3代的基础群体构建,年-年间在7个省区30个地点,开展了12轮玉米种质群体陕A群、陕B群的优化升级和多点联合改良。”薛吉全说。
按照统一技术方案、统一构建群体、统一选择标准、统一多点鉴定、统一交流信息的“五统”和分别管理、分别选系测配的“两分”方式,薛吉全团队在国内率先探索了一条种质改良的新途径,实施开放式育种,促进玉米育种实质性协同创新。
高效栽培+机械化收割
为玉米产业树立“陕西样板”
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围绕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玉米往哪里放?三大问题。薛吉全团队总结出,以适应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培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以提高玉米生产潜力为目标,进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集成。
“以改土、改品种、改生产方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为保障,创建密植高质量群体的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为陕西及西北玉米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薛吉全表示。
在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井克梁村的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千亩玉米种植基地,千亩早熟耐密玉米品种在这里表现良好。公司董事长郝光方介绍,在当前的种植田里,不同的区域种植密度不同,有每亩株的,也有每亩株的,实验对比,密植下的玉米新品种,田间表现依然良好,效益极大提升。
据悉,年通过校企合作,该公司以万的转让费拿到了陕单玉米品种的生产经营权,目前在陕西推广了40-50万亩,这些年累计推广超过万亩,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以提高玉米生产潜力为目标,薛吉全教授团队以增强玉米密度、整齐度和成熟度等“三度”为重点,不断进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集成,着力推行机械化收获技术。
薛吉全团队与陕西省及有关农技部门合作,连续多年在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等地创造了多项全国玉米高产纪录。如今,已然引领推动了陕西省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栽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转型升级。
同时,也提升了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区域优势和生产水平,为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树立了“陕西样板”。推进了西北旱地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四大区域之一。
“高校+”推广模式
打通玉米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实施以大学为依托的西农推广模式,建立试验示范站初衷是解决科研和推广的“两张皮”,才能真正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薛吉全认为,实施以大学为依托的西农推广模式,在玉米主产区榆林建立试验示范站是适应新形势下,探索打破“小而散”“各立山头”“单兵作战”的传统科研推广模式,破解陕西省玉米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用结合度不高的机制问题的重要实践。
多年来,试验示范站实行内合外联,不仅在学校内部建立了一支育种、栽培、植保和农机紧密联合科研推广团队;同时,还与8个地市农科院(所)和10个优势企业,建立了陕A群、陕B群种质多点联合改良体系;并与省市县农技、种子、农机、新型经营主体,以及企业(种子、农资和农机)等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科技成果应用体系,为打通玉米产业链“最后一公里”发挥积极作用。
榆林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杨晓军表示,多年来,科学研究院与试验示范站建立了很好的产学研联合技术推广模式体系,通过一系列好的推广模式,陕单、陕单在榆林的得到了广大种植农户的高度认可。目前榆林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仅陕单就占据了三分之一。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刘忠熊表示,榆林玉米种植面积从万亩增加到万亩,玉米产出的作用非常明显。同时,玉米还支撑着榆林畜牧业的发展,玉米采收后,秸秆可以用作牛羊食材,所以没有玉米产业,榆林畜牧业也很难发展壮大。
农业科技报全媒体记者王朝阳苏洪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