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爱玉米的赫鲁晓夫,给苏联留下满地烂雪 [复制链接]

1#

来源:新潮沉思录

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人都能津津乐道的说出他热爱种植玉米,在联合国开会拿皮鞋敲桌子的故事,还因此有了一个外号“玉米帝”。不过说起来在苏联和后来的独联体国家,“玉米人”(КУКУРУЗНИК)这个外号也一直伴随着他。

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宣传画,第一幅图写的是“玉米是丰饶的源泉”,第二幅图是赫鲁晓夫自己在工作会议上讲述玉米的好处,第三幅图写的是“青年人们,大家快快前往(种)玉米的阵线啊”。

对赫鲁晓夫历史评价的变迁

说起赫鲁晓夫,他的一生都被隐藏在一个巨人的身影之后,即使后来赫鲁晓夫已经独掌大权,这个巨人仍旧折磨得他彻夜难眠,要想尽各种不靠谱和极不靠谱的办法将其摆脱。奈何无论是生前死后,赫鲁晓夫这一愿望注定无法完成,即使是身后的评价,赫鲁晓夫一生的功过也只是作为这个巨人身影的附属物而存在。这个巨人,当然就是斯大林。

要说赫鲁晓夫企图摆脱斯大林,做的最离谱的事情还不是在二十大上搞半夜突然袭击,在没有经过苏共中央集体讨论的情况下擅自发表“秘密报告”,因为这个秘密报告没有演讲底稿,多数内容都是赫鲁晓夫临场发挥满嘴跑火车出来的。数年后赫鲁晓夫已经大权在握,但是还是过的很不顺心,觉得这是抨击斯大林力度不够导致的。

在新的党代会上这回提前准备了稿子抨击斯大林,当然内容比上次脱稿的情况下跑的火车还要多。不仅如此,还安排了一个半疯的老女人上台演讲,大意是她常年来一直可以和列宁对话,什么事情都听从列宁的教导,昨天列宁夜间来找她了,说和斯大林共处同一个纪念馆让他感到不舒服,应该把斯大林遗体迁徙出去另外安葬。然后当天大会就通过决议,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纪念馆,另行安葬,这个决议第二天就被执行了。如此糙的手段为延续至今的斯大林真正死因之争埋下了隐患。

斯大林去世后,曾经和列宁一同被永久保存遗体,在纪念馆中被瞻仰。

被迁出列宁墓纪念馆之后,斯大林的遗体在克里姆林宫围墙外被另行安葬,最近一些年每到他的诞辰日,自发来纪念他为他扫墓的当地人每人会带上一束鲜花,带的鲜花都会在坟前堆积如山。相对的列宁墓门前排队的主要是中国游客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出于进一步反斯大林的需要,本来因为倒台而消失在公众视线中多年的赫鲁晓夫再次被人提起,作为反抗斯大林的英雄人物而重新高度评价。

从这个时期开始,赫鲁晓夫的声望日益高涨,乃至其时代被称为“暖春”或是“解冻”,不但成了党内民主的急先锋,还是热心于增加国民福利,关心大家的住房问题,想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云云,最终被企图祸害百姓只考虑自己利益的苏联官僚集团拉下马,实在是一位悲剧的英雄。这个趋势哪怕苏联解体后也没有停止,俄罗斯社会上和学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一路走高,这种趋势一直走到了年后噶然而至,然后就呈现断崖式的下跌。

究其原因,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赫鲁晓夫终究只是斯大林那巨人身影下的附属物,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赫鲁晓夫死后评价抬高是因为戈尔巴乔夫一伙人需要“去斯大林化”及其余波。而被再次打翻在地,则是因为俄罗斯社会上持续上升的斯大林热和对斯大林时代的再研究与再评价。最终在年,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叶普根尼*斯皮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综合多年来对赫鲁晓夫研究的著作和档案资料,对其夺权和执政后的行为做出准确描述后,也用书名对其所为做了定性---《赫鲁晓夫的烂雪泥》。

生活在南方或是不熟悉俄罗斯气候特点的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烂雪泥,这是俄罗斯早春季节常见的一种气候特征,既因为升温冬天的积雪开始融化,但是温度又经常在零度上下浮动,半融化的雪水搅拌上泥土,一脚踏上去那叫酸爽……

没见过烂雪泥的可以尝试通过图片感受一下

斯大林时期党政两个系统的此消彼长

为什么苏联/俄罗斯历史书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会多次发生这种度的大转弯呢,有哪些历史研究揭示的史料可以解释这一切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过去传统对苏联历史的认知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之后这个无产阶级政党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现在看来,这一论断在相当程度上并不符合苏联的历史史实,苏共党的领导地位在苏联国内曾经受到过严重的动摇。过去对斯大林进行批判的罪名之一,就是破坏党内民主建立个人独裁制度,长期不召开党代会和不通过政治局做出决策,而实际情况要远远比这种描述复杂的多。

简单说年之后苏共党组织在苏联国家日常管理与政治生活当中,地位和重要性直线下降,乃至年马林科夫提议要解散苏共,斯大林对此表示了赞同,虽然在党代会上没能推动解散苏共的决议,但是将苏共的地位与权限大大降低了,苏共党组织只剩下三个职能,即:宣传,意识形态研究和人事任命。

当然,这并不是说斯大林是叛徒或是要建立独裁统治,而是领导国家实际运作的职能与权限彻底转移到部长联席会议那里,在新的模式下斯大林也并没有进行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独裁统治,部长联席会议内部同样存在各种争论和妥协。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用中国过去常用的一个说法叫做“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就像斯大林自己在相关会议上说的那样:党在过去的历史阶段,宣传了革命,教育了人民,发动并且领导了革命,然后又保卫了革命政权。但是现在已经是新的时代了,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有了新的任务,而新的任务是建设工业化的国家,发展生产力,不能再用旧的思想,旧的组织,旧的办法去做新的事情,完成新的任务了。

作为这一事件的余波发生了两件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既解散共产国际和撤销军内政委。二战结束前后,大量新提拔的将军们已经没有党员身份了(个将军当中的四分之一),在地方和工业领域中新提拔出来无党员身份的干部比例更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中国历史上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叫做“又红又专”。因为苏联在四十年代,工业社会建设初步完成,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更加复杂,又因为计划经济的特殊性,管理这样的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复杂。

而传统党务组织出来的干部普遍学历不高,会引用一些马克思和列宁的教条,开大会领人喊口号,这样一旦涉及到复杂任务,如怎么修建一个工厂和怎么把机器安装起来让他们正常运转,就不知所措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红还是专”成了一个矛盾问题,苏联国内党与政两大系统的矛盾日益加深,产生的一系列的后果对苏联历史走向影响深远。

依靠党务系统夺权的赫鲁晓夫

了解上述背景之后,就会知道,年赫鲁晓夫担任党的书记这个职务的时候(总书记一职已经被取消),这个职务的政治分量是很低的,在斯大林去世的时候,即使赫鲁晓夫党的书记这个头衔成了第一书记,但是在苏联政治排名当中赫鲁晓夫只占据第五第六的样子,是个二线人物。笔者自己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转不过来弯,觉得赫鲁晓夫年已经是党的总书记了(普遍都受这种误导),怎么还说马林科夫是苏联的领导人。实际就是因为当时苏联的最高权力掌握在部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手中,而不是党的第一书记。

右一是马林科夫

左一是马林科夫,作为曾经的苏联领导人,他在中国的知名度就太低了,即使比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