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平凡的世界》是本好书,那它究竟好在哪?它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精神力量?它又能对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帮助和改变?小江刚刚读完《平凡的世界》认为答案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它的语言生动到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贫穷中的贫穷。
开篇第一章就讲到了孙少平在校园里打饭的情景: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而穷小子孙少平不仅只能吃这最差的焦黑的高粱面馍,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
路遥对孙少平穿戴的描述,更是将这个正直青壮年却缺吃少穿的穷小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剪裁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来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整部书当中,这种细腻的描述比比皆是,这种笔触会将人默默地不知不觉地带到那个贫苦的时代、带到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带进那些守着那片土地辛苦耕种却越来越贫穷的那群人的生活里。这种贫穷让人望而生畏,但这贫穷也给了像孙少平这样不屈的年轻人更多的磨砺和力量,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打磨的光彩夺目。
二、接受平凡但拒绝平庸,努力去寻找新的可能。
无论是孙少安、孙少平还是郝红梅,他们都出生在最最贫穷的家庭当中,从小吃苦受累熬煎着,但他们都未曾放弃过每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孙少安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但即使是农民,他也要做到最出色、最亮眼,他也要不停的思考如何能够多增加一点收入。孙少平在高中里学不到太多文化课,每天还要忍着饥饿去劳动,但他一有时间,就会用来读书,来开阔自己的视野。郝红梅很早就认识到她不幸的人生和对一家人富有的使命,因此她接近家庭条件较好的顾养民,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她和全家人的状况。
正如孙少平所认识到的一样: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也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
孙少平喜欢读书,各种各样能看得到的书他都读,他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这些书籍给孙少平的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使他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而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且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种现象了。随着所摄取到的知识的长时间的积累,这些知识和由此带来的思辨就会涵养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当你拥有了这种精神气质之后,无论你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你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的心境都将是广阔无垠、涵盖万千的。
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本书仿佛一部恢弘的史诗,凝聚着雄浑的社会交响、宽阔的人性胸怀、绚丽的人生色彩和丰厚坚实的苦难底蕴,老辈人厚重而沉实的人生苦难,年轻人浪漫瑰丽的人生想象和朝气蓬勃的行动能力,以及从生活中得来的人生思考,成就了这样一个犹如黄土高原般起伏变化、又如大河般壮阔雄浑的文本。
主人公孙少平,一个穷困的农村青年,然而他又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年。务实,勇于听从精神的召唤。无论是吃着高粱面馍、喝着剩菜汤的高中生活,还是下地务农的农民生活,甚至走出土地后的打工生活,孙少平身上都昂扬着精神的高傲、挥洒着灵魂的矜持,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他在苦难中成长。
每种苦难都那么折磨人,孙少平不仅不躲避它们,反而主动地走向它们。这个寒门子弟收获了可贵的精神价值-心忧天下而且自立自强。他在成长壮大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得到的指教都源自于书籍,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治愈了他的苦楚。
要是你也喜欢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就能带回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