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系列教案疫情版春季节气 [复制链接]

1#

春季篇

立春:记录春天

雨水:绵绵细雨忆江南

惊蛰:春雷乍响

春分:自然的声音

清明:生命是什么

谷雨:抓住春天的尾巴

春季篇

立春:记录春天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春天是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高发期,在立春课程中将与儿童们共同学习如何佩戴口罩,保护自己。教师带领儿童在口罩上绘制节气相关元素,并将手工与立春自然景象结合,体验节气习俗。属健康、语言、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了解立春气候特点、立春三候和立春传统习俗;学会正确佩戴口罩;

2.技能方面:提升儿童精细动作能力;能够通过撕纸撕出大致形状;能够将图片和剪纸作品结合;

3.情感方面:感受古代立春时的习俗;体悟节气文化的魅力;

4.审美方面:提升儿童对剪纸作品的审美能力。

1.立春知识讲解(15分钟)

活动过程:结合日常生活,介绍立春的气候与物候情况。

(1)立春气候

每年公历2月3-5日,就到了“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春天从这一天就开始了。对于上海,立春像是春天的前奏曲,窗外还是冬天的景象,但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把春的种子撒在了我们身边。立春与春节时间非常接近,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上海,立春只是有了春的气息,整体气候仍是冬季的特点。立春期间,温度渐渐上升,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相较于冬天,春季降雨会稍稍增多,这时的春雨还是很冷的。

(2)立春物候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第二阶段地下的小虫渐渐苏醒;第三阶段,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在水面上游动。大家对于立春的这三个阶段有没有疑问?相信有的小朋友发现了上海的立春并没有这些景象。根据老师的记录,发现上海立春第一阶段腊梅开放,香气扑鼻;第二阶段最低气温稳定在0度以上,上海的雪基本上结束了;第三阶段,竹笋开始冒出了尖尖头。上海的立春不仅仅有这些景象,还有很多立春特有的景象等着我们一起去发现呢!我们可以制作一本节气记录本(见课程延伸1),看看在每个节气,我们的小眼睛都找到了什么。

(3)立春传统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着在立春这一天进行拜神祭祖、纳福祈岁、除旧迎新等活动的传统。

我们先来看看立春的迎春春祭:中国的春神叫做句芒,他有着人的面貌和鸟的身体,负责掌管草木和生命,看守着能够连通三界的神树扶桑。古时候天子会在立春这一天与大臣们一起去东郊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以此祈求丰收。

在民间,立春时节最主要的两个活动就是打春牛和咬春了。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打春牛?牛一直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在迎春仪式上,人们扮成句芒神鞭打春牛,以提醒农民们进行农耕。现在不少地方还有在立春时将泥塑春牛打碎的习俗,以此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咬春。在老师告诉你们答案之前,小朋友们能不能先猜猜咬春是什么?我猜肯定有小朋友们猜到了是要吃什么东西。那么吃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有没有吃过什么名字里面有“春”字的糕点?那老师要揭秘啦!咬春就是“吃春卷”。立春吃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为迎接新春。在唐朝,人们就开始在薄饼里卷上酱肉和时令蔬菜制作的炒菜,和现在的“春卷”的包法很相像,古人叫它叫“春饼”。

2.居家包春卷(30分钟)

3.撕春牛(25分钟)

所需材料:红色彩纸、笔

活动过程:

(1)介绍剪纸种类,引出撕纸

(2)撕春牛

打春牛是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活动,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需要准备的材料非常简单,只要一张红纸和一支笔。让我们先用笔画出春牛的形状,记得画简单一点,不然接下来撕纸可是个大挑战。接下来就尽可能精细地撕纸吧!如果有哪里撕坏了也不要紧,我们可以用胶带帮忙,最后再画上花纹,一只红色的小牛就撕好啦!

(3)分享作品

4.小鱼穿新衣(25分钟)

所需材料:白纸、彩笔、剪刀

活动过程:

(1)小鱼穿新衣

有一条小鱼想要在立春时穿一件新衣服。让我们帮它们一起做一件吧!想好做什么花纹了嘛?老师有个好主意:春天已经到了,我么可以去户外找找春天的痕迹,将春天缝进小鱼的新衣服里。那怎么给小鱼穿上新衣服呢?我们可以自己画一只小鱼,将身体部分剪掉。接下来我们一起走到室外,把小鱼放在哪里,哪里的景色就成了小鱼新衣服上的花纹。

(2)拍摄照片

如果在家,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拍照。

5.口罩佩戴小技巧+口罩画画画(30分钟)

所需材料:口罩、彩笔或颜料

活动过程:

(1)佩戴口罩方法教学

以下为普通口罩佩戴方法,如果是立体口罩需稍加改变

洗净双手,拿出口罩,分辨正反上下,戴上口罩,按压金属条,取下时也要先洗手,扔到专门的袋子里。

(2)废旧口罩改造计划

小朋友们可以将用过的口罩正反两面喷上酒精进行消毒,待酒精完全挥发后,用彩笔、颜料在上面进行绘画,也可以贴上自己喜欢的贴纸。我们以“疫情下的立春”为主题改造废旧口罩,让口罩变成一个装饰物,也可以给自己喜欢的玩偶戴上口罩,共同抗疫。

节气日记本

节气:日期:

温度:天气:

1.画一画今天的“特别发现”或生活趣事

2.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一下今天这个节气给你的感受

雨水:绵绵细雨忆江南

雨水节气代表降雨开始,此时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上海是一个多雨的城市,对于传统的农耕文化,雨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的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让儿童亲近自然,感受雨水,欣赏雾蒙蒙的春景,借自然中的植物进行科学实验。在雨水世界,抗疫战士们依然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绘制雨中抗疫图,体会他们的不易,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属科学、语言、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了解雨水气候、物候和传统习俗;认识松果的特性;

2.技能方面:能够自己进行简单科学实验;提升儿童精细动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方面:体会抗疫工作者的不易;体会自然带给人的惬意与自由;

1.雨水知识讲解(15分钟)

(1)雨水气候

立春时节,窗外还是冬天的萧条景象。但在春雨的滋润下,早春的景象一点点呈现出来。每年公历2月18-20日,我们就会迎来“雨水”节气。上海的冬天也不缺雨,那么冬天的雨和“雨水”节气时的雨有什么不同呢?不像冬天的“寒雨”和“雨夹雪”,雨水时节的雨是细细的春雨。它像丝线一样,而不是一滴滴的大水滴,雨水下在身上,感觉软绵绵的。大家可以听听雨水时雨打在伞上的声音,和冬天的雨水有什么区别?(放音频,让儿童猜猜哪一个是雨水节气的雨声)

除了雨水增多以外,雨水时节春天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整体温度也明显升高,平均温度在10℃左右。但是天气变化不定,常常忽冷忽热。而在我国北部某些地区,雨水时节往往是一年中雪最大的节气。小朋友们都知道下雪是因为天气寒冷,使得雨水在空中凝结后落下。在北部地区,之所以雨水时节雪大,是因为冬季干燥,往往没有太多的降水。雨水时节,我国北部一些地区温度依然在0度以下,随着天气越来越潮湿,降雪量也会增加。

(2)雨水物候

中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獭祭鱼。春天到了,一群小鱼往冰上飞跃,这时候捕鱼能手水獭也出动了,它们挥开锋利的爪子,很快就能抓到很多鱼。水獭这条鱼咬一下,那条鱼啃一下,很快它的周围就会有很多残鱼。这时水獭会像我们祭拜的手势一样,举起前爪,古人认为这是水獭对生命的敬意与忏悔。水獭祭鱼,反映了古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二十四节气本身也是顺应天时的,记录了万物从苏醒到休眠的过程,生命的痕迹也被刻在了其中。第二阶段,鸿雁来。在冬季开始南飞的大雁又排着队从南方飞回来了。第三阶段,草木萌动,草木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雨水的这三个阶段,菜花、杏花和李花排着队准时报信,油菜花开,到处都是金黄色的壮丽景象。油菜的籽通过翻炒后就可以榨油了,大家可以看看家里炒菜的油,很有可能就是菜籽油哦

(3)雨水传统

雨水时节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日,不论下不下雨,都有着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祈求着顺利安康。

在雨水时节,古人会带上孩子拜访亲友,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在一些地方,例如四川,会在雨水这一天“拉保保”,就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认干爹干妈。这是因为在旧社会,大家都很迷信,大家会通过算卦,看看自己的儿女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拜干爹的时候会根据孩子的生日算孩子金木水火土中缺什么,在拜干爹取名字的时候加上这个字,以此保佑孩子顺利长大。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这项活动也渐渐不为人所知,我们现在知道拉保保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不一定可信,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习俗中看到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我们要知道,即使现在没有了这些活动,爸爸妈妈依然期待着我们健康地长大,我们可以给我们的爸爸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

除了“拉保保”,人们还会在雨水节气“占稻色”。大家吃过爆米花吗?占稻色和爆米花有一点点像。人们会通过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能否有好收成。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就象征着收成越好。

2.雨中的抗疫战士(20分钟)

所需材料:白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回忆见过的雨中抗疫战士形象

(2)绘制图画

在纸上画出抗疫战士的形象,并写下想对他们说的话,小朋友们都画好之后拼成一副更大的画,展示在班级角落。

3.松果湿度计(15分钟)

所需材料:松果,杯子,水

活动过程:

(1)松果特点介绍

大家见过松果吗?松果可是自然的湿度计!大家知道松果会有绽开和闭合两种状态吗?大家可以去捡几颗松果,看看晴天和雨天时会不会有区别。如果没有变化的话,也可以把它放在水里,绽开的松果起初会浮在水上,但是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后松果会闭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松果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就会膨胀,在不同湿度环境下,膨胀程度会有所不同。(2)松果实验

鼓励儿童向爸爸妈妈展示,告诉父母松果变化的原理。

4.春景画画画(20分钟)

所需材料:打印的图片,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拍摄照片

趁着雨水节气,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出门拍一拍“雨水时节的上海”,拍下雨后的景象。把我们喜欢的照片打印下来。

(2)妙笔生花

接着我们可以展开我们的想象力,想一想我们拍到的画面有没有那一部分和别的什么东西有点像?我们可以截取其中我们觉得有特色的地方,请爸爸妈妈打印下来,接着我们拿出画笔,利用照片上的图画完成一幅新画。就比如盛开的花朵加上几笔,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发型。大家可以大胆尝试一下,看看雨水世界里你能找到什么。

1.家园共育

趁着雨水节气的雨天,穿上雨衣,与爸爸妈妈一起踩水,记得踩过水之后洗个热水澡,不要感冒啦!

惊蛰:春雷乍响

惊蛰时温度升高明显,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民间有着“春雷惊百虫”的俗语,蛰伏于地下过冬的小虫也都随着惊蛰的到来爬了出来。惊蛰春意明显,是个踏青的好时机,也是农民们播种的重要季节。在惊蛰课程中,教师为儿童讲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开展种子分享会,制作沙锤,并开辟植物角。属科学、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了解惊蛰气候、物候等特点;了解惊蛰民间传统;了解打雷原理;

2.技能方面:制作沙锤;能跟上音乐节奏舞动沙锤;

3.情感方面:克服对打雷的恐惧;锻炼儿童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对动植物的爱惜;

4.审美方面:通过沙锤感受节奏之美。

1.惊蛰知识讲解(15分钟)

活动过程:

(1)惊蛰气候

每年公历3月5-6日,大自然就有了新的活力。一声声惊雷唤醒了沉睡在地下的小虫,也告诉着我们:惊蛰来了。惊蛰时节,气温不断在气象上的入春达标线上“试探”,春天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桃花盛开,黄鹂鸣叫,农耕开始了!惊蛰的春雷可不是到处都有,只有在我国南方才会在惊蛰这段时间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2)惊蛰物候

和其它节气一样,惊蛰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桃花仿佛商量好了一般,一夜之间开放。第二阶段,黄鹂开始唱歌,黄鹂就是自然界的歌唱家,它们声音清脆,鸣叫声动人,就像唱歌一样。第三阶段,老鹰变成了布谷鸟。肯定有小朋友疑惑了,老鹰怎么会变成布谷鸟呢?有种说法是这段时间布谷鸟为了督促农民们及时耕种,就纷纷出来了,刚好老鹰在这段时间在休息,就给了人们老鹰变成了布谷鸟的错觉。

(3)惊蛰传统

到了惊蛰,不像雨水时节,这时气温会较为干燥,很容易就会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一直都有在惊蛰这天吃梨的风俗习惯。小朋友们记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当然也别忘了在这段时间给爸爸妈妈洗个梨吃哦!

2.打雷原理讲解(10分钟)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

刚才老师说了,惊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打雷。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怕不怕打雷?是不是有的小朋友一点也不喜欢打雷?大家肯定很想知道,为什么天空会有闪电,会有很大的雷声。讲解雷电产生原理和雷电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2)学生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见到过的闪电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画出来,之后一起回顾如何在雷电时保护自己。

3.种子分享会(30分钟)

所需材料:种子、小的空瓶子

活动过程:

(1)种子分享

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我们平时吃的桃子、西瓜、玉米……都是怎么长出来的吗?大多数的植物生长都离不开种子。那么我们平时吃的水果蔬菜的种子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大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搜一搜各种常见的种子,在现实中找找这些种子。找到之后带到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看看自己带的种子有什么特点。

(2)种子乐器

教师带领儿童用空瓶子和之前找到的种子做一个简易沙锤,通过不断尝试,看看怎么样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之后跟着视频,一起用沙锤跟着节奏摇晃,来一场室内音乐会。

4.植物角(30分钟)

所需材料:种子、花盆、泥土

活动过程:

(1)开辟植物角

惊蛰是播种的好时节,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辟一个植物角,为房间增加一份春意。从种子到嫩芽,再一片片地长出叶子,植物其实也是有生命的,它不会说话、生长缓慢,但是它会用它的生长情况告诉你它生活得开不开心,我们也要根据植物的心情来进行相应的反应。我们种的植物可以陪伴我们很久很久。

(2)种子生长情况记录表

大家种种子的时候还可以准备一份种子生长情况记录表,记录下你每天对种子做的事和种子的生长情况,一起见证种子成长为一棵健壮的植物吧。

种子生长情况记录表

第周记录人:

春分:自然的声音

春分后气温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春分时节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对于孩子来说,能够明显感觉到相比冬天,白日越来越差,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演示变化原理,为孩子们普及太阳和地球的旋转特点。这一天有着立蛋的习俗,教师可以结合疫情大背景,与儿童一起为鸡蛋穿上防护服,增加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还将带着儿童利用五感,感受春分气候。属健康、科学、艺术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了解春分气象、物候等特点;认识春分的民俗传统;通过地球仪、手电筒的辅助,让孩子理解太阳和地球的旋转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技能方面:能够在鸡蛋上作画;

3.情感方面: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春天。

1.春分知识讲解(15分钟)

活动过程:

(1)春分气候

每年公历3月19-22日,我们就会迎来“春分”节气。春分的意思就是将春天一分为二,白天和黑夜各为12个小时,冷暖也越来越平衡。“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伴随着春分的到来,明媚的春天已经走进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杨柳长出新芽,小麦开始快速生长,满地都是油菜花,一片欣欣向荣的明媚春光。

(2)春分物候

春分三候的第一候是玄鸟至。玄就是黑色的意思,大家想一想春天有什么黑色的鸟会来到呢?玄鸟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子。燕子经常在春分时来到,在秋分时离去。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候和第三候,它们分别是发出雷电的声音和开始出现闪电。咦?之前的课不是说过上海在惊蛰就开始打雷了吗?大家还记不记得上节课老师说过,在惊蛰时节打雷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到了春分,我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才迎来初雷。

(3)春分传统

在我国,有“春分到,蛋儿俏”的民间说法。人们纷纷做起了“竖蛋”实验,就是将鸡蛋竖立在桌子上。据说立春竖蛋会容易不少,是因为春分时节太阳直射点正好在地球中央,导致受到了一种平衡的力量,让地球上的东西更容易保持稳定。大家可以拿一颗鸡蛋试一试,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够立起来。

接着又到了很多节气都有的祭祖活动了。祭祖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在春分这一天也有这样的习俗,明清时期两代皇帝都曾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大明神就是太阳,人们认为太阳可以保佑他们生活过得温暖有活力。

春分这一天,农民们家里都会吃汤圆。大家一般都在什么节日会吃汤圆?和我们平时吃汤圆不一样,农民们还会煮一些没有馅料的汤圆,插在竹签上放到田里,希望能够粘住雀子嘴,免得它们破坏庄稼。虽然并不能够真正粘住雀子嘴,但是这表现出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希望。

2.昼夜平分(15分钟)

所需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活动过程:

刚才老师也说了,春分昼夜平分。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白天时间越来越长了。还记不记得以前冬天的时候,上海下午四五点天就黑了,但是现在六点左右天还是亮着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3.鸡蛋防护服(25分钟)

所需材料:煮好的鸡蛋、水彩笔

活动过程:

刚才我们讲到了立蛋,能够立起来的鸡蛋是不是很神奇?我们还可以让它更特别,一起帮它穿上好看的衣服吧!大家准备好鸡蛋,水彩笔和铅笔,我们要开始啦。我们拿出铅笔,给鸡蛋画上防护服和口罩,由于鸡蛋比较小,我们可以减少细节,画一个大致的轮廓就行,这一步也可以省略。然后拿出我们的水彩笔或颜料,为我们的鸡蛋上色,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风干。

4.春天的味道(25分钟)

活动过程:

春分到了,大家是不是能够发现很多地方都有了变化,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我们来找找春天的味道。走出家门,闭上眼睛,让我们深呼吸。吸气,呼气……你的鼻子有没有告诉你花开在哪里?站在阳光下,感受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杨过也是有味道的。记录下你对每种味道的感受,做一份记录着“春天味道”的食谱。

清明:生命是什么

通过讲述清明节气的代表民俗活动、相关地理知识、下雨原理、简易雨量器制作方式等帮助幼儿丰富科学领域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同伴间合作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且学会使用雨量器大致测量某一天的降雨量,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幼儿丰富在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的经验;通过死亡教育相关绘本讲读,帮助幼儿直面死亡,学会尊重生命。属社会、语言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认识清明这个节气的代表民俗活动;帮助儿童了解清明的地理知识特点和下雨的原理;

2.技能方面:能动手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能使用雨量器大致测量某一天的降雨量;

3.情感方面:进行死亡教育,帮助儿童直面死亡、尊重生命。

1.走进清明民俗活动(10分钟)

活动过程:

清明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也是古人踏青探春的时节,清明时节有很多“绿色”的习俗,比如“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等。

(1)踏青

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独特的气象物候营造了出游的大好时光,我们可以跟随老师在幼儿园踏青,跟随爸爸妈妈在小区、公园、植物园、山野中踏青。

(2)植树

因为清明还是古代的“植树节”,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3)放风筝

根据传统习俗,人们日夜都放风筝,会在夜里给风筝挂上一串串犹如繁星的彩色小灯笼。人们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放风筝吧!

(4)插柳

这个习俗有着三种传说,其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人们插柳来预报天气,其二是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纪念英灵、驱鬼辟邪,其三是纪念介子推。

“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等习俗都是与运动相关的。比如,“荡秋千”,古时的秋千大多把树桠枝当作架子,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的勇敢精神,我们可以去看看小区的运动设施中是否有秋千,在清明进行快乐的运动。

2.学习下雨原理(15分钟)

活动过程:有句诗叫做“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到清明前后,就会下雨,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要知道下雨的原理,我们首先要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江河湖海的水在被太阳晒干了之后,就会变成水蒸气,飞向高空。我们知道,越高的地方是越冷的,这些水蒸气在高空里感受到逐步增加的寒冷,会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们组成了云,这些云中的小水滴相互碰撞并且合并,就变成了大水滴,掉落下来便形成了雨。

3.制作简易量雨器并测量某天雨量(30分钟)

所需材料:塑料瓶、剪刀、透明胶、直尺、卡纸、喷水壶(最好是能模拟下雨的花洒)、雨量器的图片等。

活动过程:

(1)集中话题:

教师引出对“降雨量”的讨论,比如可以提问“你能不能借助一种工具比较一段时间内雨量的多少?你觉得这个工具是什么样子的?

(2)探索与调查:

A.幼儿分组设计比较雨量的工具。

B.教师展示雨量器的图片,让幼儿认识雨量器,告诉幼儿可以利用雨量器来测量一段时间的降雨量。传授幼儿制作雨量器的步骤:①将塑料瓶剪成两半;②用透明胶将剪开的部位粘起来,防止划伤手;③在卡纸上画好刻度尺,单位是cm;④将做好的刻度尺贴在塑料瓶上,注意0刻度线要与瓶底重合;⑤如果瓶底不平,可以将刻度尺稍向上粘贴,在瓶中灌水直到0刻度线;⑥将塑料瓶的另一半倒扣其上,简易雨量器完成。

C.教师展示现有的材料,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

可以提问:·你们利用什么做盛放雨水的容器?

·你们如何制作雨量器上的刻度?0刻度线应该画在哪里?

(3)回顾与解释:

A.请幼儿展示制作的雨量器:

可以提问:·你们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

·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B.教师用喷水壶模拟降雨,挑选一个幼儿的雨量器进行实验,请幼儿读一读这场“雨”的降雨量。

C.教师提出要求,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每天的天气现象、气温和风,并且在下雨的日子里测量当天的降雨量。

:学生制作的简易雨量器,直径规格都和气象上使用的不符,因此本节课也不需过多要求测量数据上的准确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测量方法,如果有条件能比较出两场降雨的大小(一周下了两场雨),教学的效果就更理想了。

4.死亡教育相关绘本讲读(15分钟)

活动过程:小朋友们可能会想到为什么这些伟大的先人会“离开”我们呢,其实这就是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死亡”。就比如说一片树叶,它是从树上生长出来的,而后随着季节更替慢慢掉落,掉到大地上,在泥土里分解,最后成为大树的养料,新的生命也慢慢诞生。让我们来看看这本名为《奶奶的护身符》的绘本,看完书之后也许我们就更好理解生命和死亡了。

以上就是《奶奶的护身符》的全部故事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故事,奶奶到山上给孙子求了一张平安符,符上写着:“五百罗汉交通平安”。从此,五百个罗汉总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小男孩。慢慢地,罗汉们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男孩长成了少年,他独自坐火车到远方去的时候,列车失事了,仅剩的一位罗汉摇摇欲坠,少年抱起罗汉冲出车外。罗汉最终却化为灰烬飘上了天空……少年将护身符解下,用手细细抚摸。他遥望远方天色的光亮,开始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这是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温暖故事!

小朋友们听到这里可能会很难过,但是从绘本中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用生命呵护成长起来的,渐渐长大了成为用生命去呵护别人,这就是生命的繁行和延续!我们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关爱别人,珍情在一起的时光!人的一生就像树叶的一生,树叶的生长、凋落、分解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对人而言生老病死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在这里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尊重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身边人的生命,尊重我们周围的动植物的生命。

1.后续课程

如课程内容所示,教师在课程中“提出要求,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每天的天气现象、气温和风,并且在下雨的日子里测量当天的降雨量”。后续教师可以展示幼儿中优秀的或存在问题的天气记录本,并请幼儿进行汇报,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集体的天气记录上继续记下前一周的天气情况,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系列活动,深入了解雨量器的操作方法、使用方式等。

2.家园共育

教师可以给家长推荐一系列有关死亡教育、生命主题的绘本,如《谢谢传递给我生命的人》、《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风到哪里去了》、《活了万次的猫》等;电影,如《寻梦环游记》等。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共读,深入感受生命的意义,做好死亡教育,让幼儿读懂死亡、不畏惧死亡。

谷雨:抓住春天的尾巴

通过仓颉造字的故事带领幼儿了解谷雨由来,通过天气预报图示的渗透引导幼儿学会识别并进行实际应用,真正看懂天气预报,以此来帮助幼儿丰富语言领域、科学领域的知识;通过手工牡丹的制作帮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欣赏牡丹之美、陶冶情操,丰富在艺术领域的经验;通过雨中农田漫步帮助幼儿了解谷雨时节常发生的虫害以及治疗方法,亲近大自然,在雨中漫步做到体育锻炼的同时丰富科学知识。属健康、科学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1.知识方面:带领儿童了解仓颉造字和谷雨由来;引导儿童听懂天气预报,初步认识天气预报图示;

2.技能方面:学会制作手工牡丹;雨中农田漫步、了解虫害;

3.情感方面:在牡丹制作过程中欣赏牡丹之美、陶冶情操;感受谷雨润万物的魅力。

1.从仓颉造字看谷雨由来(10分钟)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

谷雨和仓颉造字的传说息息相关,不妨让我们趁着谷雨的机会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传说,感受汉字的神奇。

(2)视频播放

视频链接:谷雨,一个和仓颉造字有关的节气

2.初识天气预报图示(10分钟)

所需材料:天气预报图示表

活动过程:

(1)谷雨时期让孩子感受天气的变化,了解节气的气候特点,并适时穿插天气预报图示的学习内容。

(2)与幼儿进行问答互动,巩固对天气预报图示的了解程度。

(3)与孩子一同讨论、制作天气观察记录表,尝试让孩子每日记录天气。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

基于这个节气多雨的特征,我们可以在家收听天气预报,尝试着学习记忆下面的天气图表对应的不同天气来进行判断,比如小太阳是晴天,几朵云是阴天,云下面有一滴雨是小雨,云下面有三串雨是阵雨等等。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同图标的差异,用自己的方法去区分记忆它们,做一个优秀的小小天气预报家,这是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活动啊。我们还可以根据每日的天气预报观察身边的事物,谷雨时期的雨润物细无声,观察雨像魔术师一样落在草地上,草变绿色了,落在花朵上,花开了,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发现身边的世界中美的色彩吧。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制作天气观察记录本,尝试自己记录每日天气,感受谷雨时期的天气变化,了解节气的气候特点!

3.制作手工牡丹花(25分钟)

所需材料:皱纹纸、双面胶、剪刀、铁丝。

活动过程:

(1)皱纹纸牡丹花的材料准备

首先要将这一款牡丹花搞好了,所需要的材料有黄色的皱纹纸、白色的皱纹纸、剪刀、双面胶、铁丝。

(2)牡丹花花蕊的制作

A.将黄色的长方形的皱纹纸进行对折一下。

B.用剪刀剪出牡丹花的花蕊,就是一条一条状的就可以啦,不剪到底,留有部分余地。

C.上一步骤的残留的地方,贴上一个长形的双面胶。

D.撕开双面胶,将铁丝放上,然后铁丝沿着双面胶进行包裹,这样牡丹花的花蕊就制作好啦!

(3)牡丹花花瓣的制作

A.在皱纹纸上先画出牡丹花花瓣的形状,画大小不一的花瓣。然后用剪刀沿着线剪开,因为牡丹花的花瓣比较多,所以要多准备一些花瓣,这样牡丹花的花瓣就准备好啦。

B.在花瓣的下缘也是贴上双面胶,备用。

(4)皱纹纸牡丹花制作

接下来就是讲换班贴在花蕊的外面,花瓣逐一的将花蕊进行包裹,帖花瓣的时候要先贴小花瓣,最后再贴大花瓣,这样一层一层的贴好就可以啦,最后再整理一下花瓣,这款皱纹纸牡丹花就做好啦!

4.谷雨漫步,走进农作物病虫防治(20分钟)

所需材料:儿童雨衣、雨鞋,幼儿园种植农作物的小菜地。

活动过程:

(1)带孩子到户外体验感受雨水的特点,陪孩子在下雨时穿带好雨具,感受雨水点打在雨伞、雨衣上的感觉;脚穿雨鞋踩出水花,感受其中的乐趣。

(2)陪孩子了解谷雨时节农耕秧苗的农事。

(3)引导孩子观察农作物里的害虫,了解由于谷雨时期气温偏高,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农民在这个时期会做好病虫害防治。

: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活动中提醒幼儿避免到人多聚集的地方,活动结束后指导孩子检查消毒衣物,及时更换淋湿的衣物。

1.家园共育

家长陪孩子在家收听天气预报,指导孩子认识常见天气图示,同孩子观察天气,尝试引导孩子可以听懂天气预报,不断精进天气观察记录表的制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