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甘肃省总工会驻村帮扶队纪事三乡五村的1 [复制链接]

1#

甘肃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元忠在帮扶村调研。

魏万红在杜家门村,向记者展示待摘的金木耳。

8月2日,在回岔村,杨三虎冒雨查看被雨水冲毁的路段。

张鹏在农民家里走访了解养牛情况。

杨营村的卫星地图,从图上可见这里的地形地貌。

工人日报客户端8月5日电“谁说汉子必须是男的,大姐也是个女汉子呀!”一年前,甘肃省总工会的魏万红,收拾行囊动身前往陇西县云田镇的杜家门村,挥手与同事们告别时曾这样说。

此前,作为省总职工技协办的一名干部,她在10多年间,参与组织了千余场职工技能大赛,助力上万名职工登上领奖台。

驻村一年,从熟悉的工厂企业到陌生的田间地头,累过、痛过、哭过、笑过,再回首出征时的一腔豪情,越发沉甸、更感厚重。

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的陇西县,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年底,要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铁目标”,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和难啃的“硬骨头”。

年8月,在“尽锐出战”的决战前夕,甘肃省总工会抽调机关的5名优秀干部——杨三虎、魏万红、张鹏、杨德举、曾朝政,前往陇西县云田镇的回岔村、杜家门村和马河镇的杨营村、宏伟乡的文家集村与井儿村,任职“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今年春节过后,再派出王涛、马丽、包明强、赵新军、张勇等5名优秀干部,充实帮扶力量。

从此,在陇西县的三乡五村,“10条汉子”奔波在纵横交错的梁峁与河谷之间,走遍贫困山乡的犄角旮旯,带领当地贫困村民,向着跑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奋力冲刺。

“老兵”降服“硬骨头”

“经过几年的精准帮扶,能‘脱’的都脱了,现在有1户谁来也没招……”刚到回岔村,杨三虎的铺盖卷还没打开,有人过来泼冷水。

村里有位特困户“邢老汉”,孤身一人,无儿无女,脾气暴躁,危房拆除后搬入新居仍未脱贫,前几天把村民上山种地的一条路又给挖断了。

杨三虎心里寻思,如此“特困”,必有原因。

“不好了,邢老汉拎了把铁锹又要打人了……”正说着,就有人来报信,原来有村民要修路,结果被“邢老汉”撵跑了。

杨三虎说,作为“第一书记”,我得去见见他。有人拦着,“正在气头上,你这样子去,万一出点岔子怎么办?”

“书记还能怕见群众啊。想当年,枪林弹雨中我都没有含糊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杨三虎是汽车排的排长,带着15辆卡车在老山前线送弹药,穿行在炮火硝烟中,曾七天七夜没合眼,是条真正的硬汉。

一进“邢老汉”的家,杨三虎心中一酸,新房子里堆满了破烂,桌前炕头的灰土一寸多厚,屋里站脚都困难,更别说找地方坐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两人聊了两个多小时,“邢老汉”也从暴躁倔强逐渐心平气和,终于打开了心结。原来,搬入新居后,家里一直不通自来水,而管道又要从邻居的院子里穿过,因为邻里长期不和,就是不让过。为了报复,“邢老汉”一气之下挖断路,“你不让我吃水、我不让你上山”。

“心病”找到了,杨三虎就设法解决“邢老汉”的饮水问题。东家协商、西家联络,整整几天终于厘清了多年的恩怨,化解了乡邻间的矛盾。家里通水的那天,“邢老汉”跑来拉着杨三虎的手,“我在村里没亲人了,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大哥!”

再以后,杨三虎又为“邢老汉”争取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专门负责村里的道路清扫和维护。从毁路到护路,发生在“邢老汉”身上的逆转,也让杨三虎对脱贫攻坚有了更深的认识——“扶贫扶心,关键要亲,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家人、亲人,同甘共苦一起奋斗,就没有啃不了的硬骨头。”

在马河镇杨营村的张鹏,是省总工会组织部的一名干部,这位生长在农村,从乡镇考入省总机关的年轻干部,对此也有着更深的体会。

“谁说我们机关干部啥都不会,你这些活,我帮你干。”杨营村易地搬迁的新房盖好后,大家高高兴兴都搬迁了,可73岁的张珍拉着老伴和有残疾的儿子,非要住在半山上继续当“贫困户”。

“搬新房,我养的牛啊和猪娃子怎么办,我存的几百斤粮食怎么办?”守着老屋的旧宅不搬,张珍一家就不能脱贫,而他列出的理由又“奇葩”的让人无可奈何。为此,张鹏主动上手,牵着牛入栏、搡着猪进圈,存粮妥妥地装在新仓里,连背带扶的又将张珍送进新家。

那一天,忙到天黑,张鹏浑身上下又脏又臭,一脸沧桑的张珍这次终于露出了歉意的笑容……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虽然还有,但是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和大家一起干,脱贫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张鹏说。

驻村一年,靠着这种敢死拼命、攻坚拔寨的作风,三乡五村的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杨营村的贫困面从以前的45.5%下降到15.03%,今年底再降到1.4%,回岔村的贫困面从以前的41.3%下降到12.9%,今年底再降到2.0%一下,井儿村的贫困面从以前的50.08%下降到16.71%,今年底再降到3.0%一下……迈入年,三乡五村将彻底告别贫困。

让人落泪的“金木耳”

魏万红刚入村的时候,杜家门的10几座香菇大棚已经建成了。每到收菇的时候,她就忙前忙后,比村民们都累。

但是,她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对于村民们来说,在黄土地上种惯了洋芋蛋、黄玉米,改到大棚里种香菇,培育、储存、销售都存在太多的困难;同时,由于周边村镇都种香菇导致“产能过剩”,市场价格也上不去,“辛辛苦苦种一年香菇,一户分不了1万元,还是脱不了贫、摘不了帽啊……”

魏万红一面联系国网甘肃电力公司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多名技术标兵来到村里,专门设计香菇烘干机、烘干房,一面向以前组织过的农技、林业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们取经请教,终于找到了经济效益更显著的新品种——金耳菌,俗称“金木耳”。

她不厌其烦的学、手把手的教、阴天下雨就往大棚里跑。当看到这种体色金黄、气味清香、状如拳头的“金木耳”在大棚里一簇簇“盛开”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惊呆了,“咱这祖祖辈辈第一次见呀。”

最近几天,魏万红又忙着为金耳菌和香菇设计网店的宣传页,选了好多照片、挑了几首乡韵浓郁的背景音乐。虽然没有正式上线,还在反反复复改样稿,但看着看着魏万红眼睛红了,吧嗒吧嗒的眼泪跟着就落下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少个日夜的付出与期待,或许惟有此诗能表达她的心境与辛劳。

爱——是一种共同的情怀。三乡五村的“10条汉子”,年纪轻的不到30岁,年龄大的杨三虎都已经57岁,但是有大地为证,他们对村民都有着同样的爱。

驻在井儿村的曾朝政,为村民赶牛的时候,从山坡上摔下来,鼻青脸肿,从头到脚都是伤,他又坚持着驻村工作了一个星期。一瘸一拐,他去村委会请假,说要回趟兰州。村委说,“你回去吧,养养伤……”曾朝政说,“不是啊,是我老婆明天要生孩子……”6天后,曾朝政抱着出生仅3天的儿子亲了又亲,又告别了家,回到井儿村;

有一段时间,驻在文家集村的杨德举,不敢接老婆的电话,因为总是被骂,“我做肿瘤手术你不陪着,春节也跑到村里待着,日子没法过了……”杨德举从不顶嘴,抽空回趟家,只是蒙头干家务。前几天,他手肿的像个“大馒头”,老婆问,“这是咋的了?”老杨说:“被房子里的蜘蛛咬了一口。”老婆更生气,“房子里怎么会有蜘蛛,怎么还会让咬了?”老杨说:“这你就不懂了,房子里有蜘蛛就没有蚊子了……”这一下,轮到老婆哭了。

今年春天,杨营村绿化植树,张鹏和村民一起扛树苗,干得最卖力。有一天,累得两手发麻、脖子也动不了。医院一检查,颈椎的七个关节、有四个变形增生,医生叹气:“你们这些帮扶干部,真是拼了命呀!”

省总财务部的会计马丽,春节后作为帮扶队员来到杜家门村。以前在机关,固定时间上下班,家里老人孩子没让丈夫操过心。她一驻村,家里全乱套了,孩子眼瞅着小升初,没地方吃饭,学习成绩断崖式下滑,丈夫火了,“你还真驻村干活,不顾家了。”马丽一口就给怼回去:“你以为驻村是假的吗!”

刚到回岔村的时候,王涛就看到杨三虎的床对面有一面锦旗,是回岔村张家渠社全体村民送给杨三虎的,写着:“百姓千年泥土路,您来顷刻变通途。”原来,村通社的一条路是杨三虎领着施工队趟着一尺多厚的黄土,干了44天修通的。听到这个故事,王涛很震撼,他找了一个破柜子,又支了两块旧木头,架起床板,就睡在这面锦旗下面,和杨三虎挤在一间屋里。王涛:“我也是当过兵的人,来了就照着三虎的样子干!”

打一场必须赢的“胜战”

6月2日,一场大雨降落陇西,山头上的洪水沿着沟壑滚滚奔流。杨三虎跑出村部,沿着回岔村新修的几条道路反复查看,“这里都是湿陷性黄土,路基很容易被冲毁。”

“三虎吗,听说陇西又下雨了……”中午时分,甘肃省总教科文卫工会的主席刘虎林打来电话。原来,村里的困难村民邢红武一家是刘虎林的联系户,前几天邢红武一家易地搬迁住进了新房,但是屋里却少家具、床上缺少被褥,下雨天凉,刘虎林买了一床新被褥,收拾了几件厚衣服,托人送到回岔山下。

“你讲诚信、肯吃苦,我敬你是条汉子,眼下这点难都不算难!”赵新军是省总法律保障部的一名干部,帮扶救助过许多困难职工创业就业成功,面对眼前一脸挫败感的杜维成,心里就开始筹划脱困路径。

前几年,年近50的杜维成也确实不顺。他从当地信用社贷款5万元搞养殖,由于贷款利息高,加之自己缺乏养殖技术,一年下来亏本3.5万元。为了还清贷款,外出务工2年多,总算还清了贷款,但眼下一身疲惫,提起养殖就打怵。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老杜重树信心,又为他落实了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修建了60㎡的标准圈舍,养殖产业从此走上正轨,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脱贫。

不论是邢红武,还是杜维成,他们都知道,帮他致富的不仅有驻村的几位“书记”,更有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省总工会机关全体干部。目前,甘肃省总工会通过“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驻村”的措施全员上阵,在三乡五村开展精准帮扶,通过支持当地村民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等农作物种植及牛羊养殖等产业,完成了易地搬迁点厕所、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邮政快递进村助推电商发展,进行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亮化美化村容村貌等一系列措施。

目前,“10条汉子”正在三乡五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3+1”冲刺清零的目标,逐户逐人进行核查落实,向着完成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奋力冲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