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脉搏:全球通胀压力加大 亚洲或能置身事外
经济脉搏:全球通胀压力加大 亚洲或能置身事外
全球范围对通货膨胀的担心正在加剧。但人们有理由认为,亚洲的通货膨胀压力不久将得到缓解,这对于全球其他地区来说是个好消息。
去年对石油及其他原材料的需求猛增导致美国和其他地区的物价压力现在开始显现。但亚洲对某些原材料的需求正在放缓,而且,除石油外的许多商品供应也在增加。
况且,许多分析师认为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在改善效率和提高生产率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这两方面的改进将使亚洲制造商们无须借助提价就可化解增加的成本。
但这种乐观的预期也有可能化为泡影。去年,分析师们多次低估了亚洲对商品的需求,这次仍可能再次误判。亚洲工厂普遍正在接近满负荷生产。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特别是澳大利亚的劳动力市场也开始吃紧。
而且,消费者在短期内也有可能感到通货膨胀形势正在加速恶化,原因是石油、铁矿石及其他原材料前些时候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渗透到消费品领域。例如,中国2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上升了3.9%,为4个月以来的最大升幅。
不过,众多经济学家认为仍然有理由感到乐观。理由之一便是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在降温,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这种情况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尤为明显,这两个国家即将取消油价补贴。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在放缓,尽管并不如一些人士预期的那样明显。在中国,衡量资本开支的一个关键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1至2月期间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5%,尽管仍然很强劲,但比2004年同期53%的增幅却逊色不少。
况且,中国大部分投资都流向了煤炭等在2004年遭遇最严重生产瓶颈的领域。此举将减轻运输成本,并缓解某些大宗商品供应吃紧的局面。
高盛(Goldman Sachs)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分析了中国的铁路运输状况,发现2005年主要煤炭运输线路上的运力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60%。英国咨询公司McCloskey Group预测说,包括印尼在内,亚太地区煤炭出口商面向本地区的火力发电煤炭出口量将在2005年增加1,700万吨,从而有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McCloskey Group表示,如果无节制地扩大生产,很有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造成物价的下滑。
此外,对其他原材料的需求也在降温。瑞士银行(UBS)预计,在经历了2004年和2003年分别为14%和26%的高速增长后,中国2005年的钢铁需求增幅将放缓至12%。而2005年的产量增幅将达到17%,这将进一步限制价格涨幅。
瑞士银行的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本月对客户们表示,不含食品及能源的核心消费者价格在2004年年末时或许已升至顶峰并开始回落。安德森认为,即使止跌回升,今年亚洲的通货膨胀率也不致成为心头大患。
但石油的供应前景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亚洲并没有很多的石油储备可供开发,因此该地区无法提高石油生产以满足新的需求。
但一些分析师甚至认为,与石油相关的物价压力今年依然有望得到缓解。例如,近几个月来中国的原油进口已经放缓,而且,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计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的增幅将达7.9%,仅为2004年进口增幅的一半左右。
大宗商品拉动的通货膨胀形势在亚洲如能切实得到缓解,对于美国等经济体来说将是个大好消息。上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 4年多来首次对通货膨胀形势表示担忧,原因是企业的定价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许多美国企业都把大部分消费品的生产业务外包给了亚洲的厂商,这意味著亚洲物价的上升有可能殃及到美国的消费者。
不过,众多亚洲厂商发现,即使原材料成本飞涨,他们仍然难以把成本上涨的压力转嫁给客户。
例如,万向集团(Wanxiang Group)外贸公司经理李向荣表示,万向集团希望调高产品售价,但迫于客户的压力一直未能付诸实施。他说,毕竟,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企业并不是唯一的供应方,竞争非常激烈。
与此同时,分析师们表示,中国提高生产率可以化解提高产品售价的压力。例如,可以引入发达国家已经采用的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