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一聊玉米的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复制链接]

1#

玉米是喜温作物,种子在10℃以上,才能开始发芽。在6-8℃的条件下,虽能发芽,但非常缓慢,不易全苗。地温上升至10-12℃,才可播种,发芽较快。发芽的最适宜的温度为28-35℃。出苗后,受到-3℃低温,幼苗即受冻害,但若能及时加强管理,影响不大。若温度下降到-4℃,则幼苗即将冻死。

在整个玉米生育期中,玉米最适宜的温度为25一28℃,过高、过低均将影响玉米生育和产量。在开花散粉期,当气温高于32℃,若土壤、大气干早,花粉就会迅速丧失生活力,花丝亦易枯萎,影响受精结实。及时灌溉,对授粉结实比较有利。

在玉米的灌浆成熟期间,气温以23℃为宜,前期宜偏高,后期宜稍低,同时昼夜的温差要大,以利干物质的积累。

玉米是喜光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需要有充足的光照。

一般以每日有12小时的光照为宜。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同一品种在短日照的情况下,生育期会适当地缩短,反之则延长。我国南北纬度相差大,南方夏季日照比北方短,气温也较高,同一品种在南方种植,生育期即短,在北方种植,生育期即比较长。

玉米的幼苗期对日照反应较为敏感,日照短时,则常使植株变矮,发育加快,或产生返祖现象,原因是短日照条件,符合了玉米最早祖先的系统发育。若日照长时,则会使玉米营养生长旺盛,茎高叶茂、延迟花期或至终不开花结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石龙县农家种玉米在河南辉县种植,即出现过这种情况。海拔高的地方日照长,高山的玉米引种到海拔低的平原,生育日数也将缩短。晚熟品种对日照长短的反应较为敏感,引种时应当注意。

除了光照的长短,光照的强弱也对玉米的生育期影响很大。日照强度大,玉米生长健壮,抗病,高产;若阴雨连绵,日照强度弱,生育即弱,容易感病,倒伏,降低产量。

水分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据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试验结果,每亩夏玉米全生长期内约需水方,折合1斤玉米干籽约需水斤左右。玉米的抗早性虽不及谷子、高粱,但玉米亦有较强的抗旱性,在足摘播种后,玉米由于根系发达,叶片的运动细胞有防早作用,同时叶片向上倾斜,小雨和露水能以顺茎秆集中到根部,利用水分比较经济等特点,所以苗期无雨,不进行灌溉,一般能够生长,发育良好。玉米生育后期需水量增大。

需水量的22.7%。拔节、开花期30天间,需水最多。若供水不足,会使雄穗不能正常抽出或花粉早散,雌雄不调,称为“卡脖早”,将严重减产。因此,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应当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左右为宜。灌浆、成熟期需水量次之。

其中前期玉米乳熟阶段,仍需较多水分,乳熟期后,需水即少,以加速成熟。玉米抗满力差,在灌浆、成熟期若雨水过多,土壤中充满了水分,没有充足的氧气供根部呼吸需要,根系活动力减弱,会使植株早期枯死,千粒重降低,又易感染大、小斑病而严重减产。总之,玉米一生中各阶段需水不等,在足墒播种的条件下,应加强中耕管理,控制浇水,进行蹲苗,促进根系发育。至抽雄、开花期间需水较多,在其前10天和后20天,大约1个月的时期,对水分反应敏感,作为玉米的浇水期,应保持土壤持水量的70%左右。

玉米是喜肥作物,对肥料特别是氮肥要求迫切。氮素是玉米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合理施用氮肥,能使玉米生长旺盛,叶色浓绿,光合作用效率高,达到增产。氮素不足,苗期则生长缓慢,茎细叶*;生育中期缺氮,则下部叶片早期变*,果穗变小,单产降低。但施氮肥过多时,苗期生长过旺,易感病、虫,后期叶斑病严重,亦将影响产量。磷在玉米种子胚中含量最多。它能促使细胞分裂,并使原生质提高粘滞性和保水能力,有利根的吸收作用,和增强对干旱、倒伏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磷对营养物质的运转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有着重要关系。缺磷时,幼苗是红紫色,叶片发*,花丝迟出,授粉不良,延迟成熟。在整个生育期都需要磷,后期需要更为迫切。但磷素的分解活动慢,以作底肥为宜。

和其它作物一样,玉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矿质营养,最重要的还是氮、磷、钾三要素。年河南省农林科学院在博爱县后乔大队实验结果,证明玉米每形成斤籽粒,需要吸收氮2.5斤,磷0.8斤,钾3.8斤,实际施用量,大致应为此吸收量的1.5-2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