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一对一治疗 http://m.39.net/news/a_9084281.html周日,天气转凉,气温骤降,街上行人稀少,来去匆匆。在街道小巷口,一位烤红薯的老大爷在寒风中孤零零的靠墙站着,嘴里不忘吆喝,“烤红苕、烤红苕。”蜂窝煤炉子的热蒸气攀空而上,香气飘出很远很远。经过老大爷身旁,一丝丝烧烤红薯的香味钻鼻而来,依然那么诱人,禁不住唤起了小时候的点滴记忆。渭北人把红薯称作红苕。红薯皮薄肉厚,营养丰富,蒸熟或者烤熟,吃起来软糯甘甜,已然成为现代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现在,我们食红薯属于尝鲜,但在记忆深处,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却是农村人的主要食物。
人常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红薯却不像其他农作物,种到地里就可以生长,可以开花结果。而是要经过选种、育苗、移栽、培土等多道工序,方可结果成熟。记得小时候,我们生产队每一年都会预留一片废弃的空地或空场子,用土坯修起几个大小不一的育秧池,用来培育红薯苗子。开始是露天培育,出苗率低,后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改为塑料薄膜育秧,提高了出苗率,当然就提高了效益。
红薯育秧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进行,四五月是红苕移栽的最佳时节。为了保证产量,生产队每年都会专门留出一片没有种庄稼的地栽种红薯,农民称这种地为空茬地。麦子收割完后,又抢时间在麦茬地里大面积栽种,这种地被称为回茬地。经过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季,栽红薯的田地,绿油油的一大片,光秃秃的田野好似换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衣,而红薯全藏在绿衣下肥沃的土壤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时,全队社员齐出动,到地里挖红薯。然后摆放成堆,队上安排一些心细的社员,对红苕作一个大体的分拣,表面光滑,没有磕磕碰碰的红薯按大小另行堆放,生产队会拉走,存储在生产队的红薯窑,留作来年的育苗种子。剩余的红薯,按每户人口数量予以分配。这些分到家的红苕,便是农村人家一个冬春的口粮。
分回家的红薯,每家每户又要对红薯作一个分拣,又要挑选一部分相对好一点的红薯,放到自家的红薯窖里贮存,以防冬季冻伤。分拣完,下窑后,剩下的红薯也有两种命运,一种放在里屋墙角处,每天母亲变着花样给全家做着吃;另一种,母亲会将大一点、受过伤的红薯清洗后,用擦子擦成片,再借着月光,将红薯片用细线串起来,挂到院里、树下、麦地里或者打麦场等空旷地方进行晾晒,晒干后收集起来,磨成红薯粉面,这些粉面,和玉米面两搅蒸出的馒头,香甜可口,可以弥补纯玉米面蒸的馒头生硬难吃的味道,至今让人难以忘怀。记忆深处,农村家家户户吃的都是与红薯相关的食物。锅里下的是红薯块,餐桌上摆的是红薯菜,碗里盛的是用红薯做成的饭。母亲为了一家人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着花样做成一家老小都爱吃的食品。她会用红薯面蒸成馒头、做成花卷,或压成饸饹、拌成凉粉、挂成粉条等等,粗粮细作,改善一家人的口味,是简单的红薯也吃出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生活情调。
渭北人爱吃麦面,但在水利不发达,粮食产量较低时期,也只能多吃红薯。红薯虽然好吃,可是每天都吃它,难免使人心生厌烦。而且红薯吃多了,还会产生胃酸,凉风一吹,酸水直往上冒。特别是一到晚上,人都睡下了,酸水泛上来,直冲嗓子眼,那种感觉,一点也不好受。但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活条件下,勤劳朴实的父母,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状态,依然笑容满面,依然努力地生活着,在我们面前不言愁。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烤红薯了。记的每到做饭的时候,母亲会在灶火的灰土下埋下几个红薯,等到饭熟食,趴开灶灰,红薯已经烤熟,清理干净红薯上面的热灰,撕开红薯烤焦的薄皮,一缕淡淡的红薯清香扑鼻而来,红薯嚼在口中,香香的、甜甜的、腻腻的、糯糯的,非常好吃,怎么也吃不腻。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中有了铁炉子、烤箱炉子,每到冬季,在烤箱炉子烤几个红薯,那是一种极高的美味享受,也是一种感管上的回味。改革开放的以后,科技的进步,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农民再也不用上下顿吃红薯了。红薯的种植面积也一减再减,如今,小小红薯摇身一变,成为超市、菜场的抢手货。红薯虽然退出了主粮地位,但是谁也不会忘记过去那段艰难岁月,不会忘记红薯的历史功绩,不会忘记那段浓浓的乡愁。现在,街道小商坂烤红薯依然维系着传统记忆,依然是我忘不了的乡愁。作者简介:邢根有,富平人。渭南市作协会员,富平县作协会员。爱好生活,喜欢文字。END长按扫码